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研制的“精海”系列无人艇近年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其成果交付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等单位在东海、黄海、南海和南极等海域应用,为国家的海洋战略、极地科研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入选启明星计划的蒲华燕就来自这个无人艇研发团队。年初的启明星交流会上,当得知这位靓丽的女孩就是来自上海大学两位启明星罗均、谢少荣领衔的团队时,登时有一种亲切感。于是约定年内一定要去采访她。
 

机器人大赛初露锋芒

  蒲华燕是重庆人,出生于1982年,就像大多数80后一样,她也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来自交通运输系统,都是技术出身,因此她从小就觉得自己以后应该掌握一门技术。此外,还有一个对蒲华燕影响较大的人,就是她的大伯,大伯在文革前就读了大学,是家里的知识分子,大伯以切身经历告诉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她在高中时就选择了理科。蒲华燕所在的高中是很一般的学校,小蒲明白她至少要进年级前几名才能有机会上大学。压力下,蒲华燕高中3年特别努力,每天晚上都要学习到12点才睡。努力换来了回报,她高中3年都是年级第一,也是年级里唯一一个省级的“三好学生”。
 
  2001年,蒲华燕考入了自己理想中的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所学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也是她从小就立志要读的工程类专业。在大学,蒲华燕保持了在高中时的拼劲,每年的学习成绩均在年级名列前茅。
 
  2003年,中央电视台(CCTV)组织了面向大学生的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每个学校只有一个队参赛,最终全国只有32个队能参加决赛。这个大赛一般都是大四的学生组队参赛,当时读大三的蒲华燕觉得自己对机器人比较感兴趣,也从认识的研究生那里了解到一些前沿的知识,于是就报名参赛。学校从各学院挑选了10个人组成校队,蒲华燕有幸被选上。但接下来才是迎接挑战的开始,她需要在短时间内弥补可能在大四甚至是研究生阶段才会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如机械设计和加工、电路板的设计和制作、控制系统控制算法的设计。从开始控制两个电机到多个电机,再到控制传感器,以让机器人走得快走得直走得准,这些都超出了大三学生的能力。蒲华燕除了自学以外,还向师兄们学习,并经常到工厂和调试基地进行实训。学校当时也特别支持他们参赛,为参赛学生减免了一些课程。
 
  经过差不多一年时间的准备,蒲华燕所在的校队参加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的第三届亚太机器人大赛。这一届机器人大赛的主题是“鹊桥相会”,要求参赛者通过机器人将断桥一端的物品运送到另外一端,谁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谁就胜出。这就需要至少两个机器人进行协作,一个机器人修桥,一个机器人运送物品。比赛时,CCTV全程现场录播,每个队伍选择2~3个人到台上进行具体操作,而蒲华燕就是其中之一。对于当时年仅20岁的她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紧张是可想而知的,但她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年来的充分准备,经过紧张激烈的竞争,蒲华燕所在的电子科大校队最终进入了全国8强。蒲华燕说:“这次参赛让我收获很大。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也学习了如何去完成一个未知的任务,怎么去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我发现学校里学的每一门课都是有用的,理论和实践在这场比赛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另一方面,自己当时的知识储备不够,要通过自学后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一个对学习创新能力的考验。我当时感觉压力特别大,经常给家里打电话,父母在支持我的同时也很心疼,说如果实在太难就放弃吧。我想如果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和放弃,这会成为一种习惯。这次大赛我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从此以后我就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越过了这座山会有新的风景,每个难关都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也许正是这种“永不言弃”的信念,成就了今天的蒲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