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地球动力学巨匠运用计算机构建了地球板块构造模型,帮助科学家认识到,持续运动的地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 “非凡生命体”。

13_副本

法国地球物理学家格扎维埃 · 勒皮雄(Xavier Le Pichon)于3月22日在法国南部锡斯特龙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他构建的地球板块构造模型颠覆了科学家对地壳运动的认识。

勒皮雄生于1937年6月18日。1960年,他在斯特拉斯堡地球物理研究所(隶属于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了工程学学士学位,并获得富布赖特奖学金,得以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所深造。此后十年间,他完成了奠基性研究,并于1966年获得了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博士学位。

勒皮雄的研究以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杰森 · 摩根(Jason Morgan)于1967年提出的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勒皮雄曾说:“自此,构造学进入了量化时代。”罗彻斯特大学的地球物理学教授约翰 · 塔杜诺(John Tarduno)认为,“勒皮雄是以量化方式开展大陆重建研究的先驱之一,其方法论至今仍在沿用”。

1973年,勒皮雄与他人共同撰写了该领域的经典著作《板块构造论》。1970年代至1980年代,他任教于巴黎第六大学(现属索邦大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并于1986年成为法兰西公学院的教授,直至2008年才退休。除2002年荣获巴尔赞奖(专门颁发给诺贝尔奖未覆盖的科学领域)外,他还荣膺多项殊荣,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勒皮雄最大的贡献在地球动力学领域:他借助计算机构建了一个地球板块模型,用于解释大陆漂移现象。根据其理论框架,全球可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正如他在获巴尔赞奖时所言,这些板块“构成了地球表面构造运动的核心基础”。他认为,地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非凡生命体——这个星球的海洋和大陆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中。

耶鲁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大卫 · 贝尔科维奇(David Bercovici)指出,研究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论为理解地震、火山和“气候稳定性”提供了基础框架,而勒皮雄正是该框架的核心构建者之一。贝尔科维奇还称他为“板块构造革命的巨擘”,认为他在将相关数学理论转化为真正具有预测性的地球运作模型方面成就斐然。勒皮雄曾表示 :“地球有点儿像我的母亲——这份羁绊贯穿于我的科学生涯。我渴望认知、理解、探索她的奥秘。”

此外,勒皮雄在慈善事业上也投入颇多。他曾在印度加尔各答与特蕾莎修女(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共事,而这段经历也改变了他。后来,他和家人搬到了法国“方舟”智障人士社区,并在那儿生活了近三十年,同时从事慈善工作,甚至还协助创建了一个类似的社区。

资料来源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