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副本

刘冬梅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本次研讨会大会主席

在刚刚过去的6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成功举办了以“创新的颠覆与治理”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作为浦江创新论坛的分论坛之一,2025年首次定名为“科学学上海论坛”,这标志着论坛发展迈入新阶段——打造新时代科学学研究的国际交流平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突破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何理解这些变革背后的内部机理、底层规律和演进趋势,彰显着政府决策、产业创新和科技研究的智慧,更是科学学研究的新命题和新挑战。

科学学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第三次浪潮”正在孕育形成,一批决策者和研究者发出了“以科学致科学”的呼声,力图理解“第三次浪潮”的底层逻辑,并更深入地理解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前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和当年类似,为新时代科学学的发展提供机遇。这次会议以“创新的颠覆与治理”为主题,就是要探讨当前正在爆发的各类颠覆性创新究竟具有怎样的发展规律,以及应该如何加速推动其稳健发展。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十余位跨学科、跨领域、跨国别的专家,从不同的视角围绕颠覆性创新开展了深入讨论,提供了很多新颖的观点。

颠覆性创新的定义和特征是这个话题的起点。虽然学理上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但是目前并未达成广泛共识。总体来看,颠覆性创新有微观的“迭代”也有宏观的“范式变革”,颠覆性创新并非必须依靠新的科学技术,但是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比如,在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中,最主要的动力还是来自技术和工程领域的创新;大部分愿景导向的变革性领域还在发展迭代中,技术成熟度并不高,技术路径尚未收敛,如智能驾驶、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即便已经有了突破性的技术,也未必能迅速转化为颠覆性力量,从历次工业革命来看,一些技术突破,往往要经过数十年的“发酵”才能转化为颠覆性创新。

颠覆性创新的路径和模式是此次会议讨论的重点。综合来看,颠覆性创新是一个体系化的进程,涉及的因素非常之多。不同主体促进发展颠覆性创新的路径模式也不尽相同。企业毫无疑问是创新主体,但在特定领域或者特定阶段,大学、科研院所也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科学家背景和非科学家背景的企业家在不同领域发挥的作用也各有所长。金融资本支持颠覆性创新,显然不同于投入其他类型的创新,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有效率的投资模式。政府在如何提供与颠覆性创新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营造适合颠覆性创新的市场环境,提供促进颠覆性创新的场景等方面,都面临着极大考验。但专家研究指出,当前对颠覆性创新的预测方法不尽完善,相应的举措不够有效,政府最需要做的或许是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为期两天的论坛,观点和视角还有很多。总体来看,颠覆性创新之所以“颠覆”,就在于突破了传统认知,保持对各类颠覆性创新的持续观察,挖掘其底层机理,是目前科学学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命题。颠覆性创新的实现,虽然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需要特定的技术突破、模式创新、金融支持和制度保障,需要技术、市场、治理三方的共同协作推动。这次研讨会,为颠覆性创新提供了新的认知,也为未来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