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长期以来被视为政策制定的核心要素,凭借其特有的认知权威成为决策证据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紧迫社会挑战与科学发展深度交织的当下,科学的作用尤为关键。然而一个根本性问题日益凸显:不同立场的政策制定者对科学的使用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通过整合两个大规模数据库,分析政策、科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考察了美国政策制定中科学引用的党派差异。结果显示,美国各政治派系在政策文件中引用科学的数量、内容及方式均存在系统性差异,且这种差异在不同研究领域、政策议题、时间跨度和制度情境中表现出惊人的持续性。
理解科学在政策制定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党派差异,不仅对科学界本身至关重要——这关乎科学在塑造社会成果中的作用与影响,更是维护政策制定过程的公正性与有效性、推动循证决策、巩固公众对科学的信任的关键所在。
我们的第一组数据来自Overton数据库,涵盖1995至2021年间美国联邦政府及智库发布的641 894份政策文件,以及其中引用的科学论文与其他政策文件。量化科学在政策中的运用长期备受关注,近期研究表明Overton是目前对政策文件及其科学引文追踪最全面的数据库。本文重点分析了1995年以来的美国国会委员会报告全文(含2001年后的委员会听证记录)以及121家基于美国意识形态的智库1999年后发布的政策文件。之后进一步将这些政策文件中的424?199条科学文献引用,与第二组数据Dimensions(一个涵盖1.22亿篇跨学科科学文献的大型出版与引文数据库)进行匹配。Dimensions提供了被引文献的元数据特征,包括:发表日期、科学引文数、经领域与年份标准化的影响力指标[如高影响力论文、领域引文率(FCR,反映论文被引频次与同领域平均水平的比值)]、研究领域标签以及预印本标识。通过关联这两大数据库,可以系统考察政策制定中科学运用的党派差异。
基于混合效应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在数据集中,至少引用一项科学文献的政策文件占比呈持续上升趋势。过去25年间,政策文件对科学文献的引用率从1995年的不足20%稳步增长至2020年的35%以上,其中智库文件的增长尤为显著。这一整体增长趋势背后隐藏着政策引用科学的系统性党派差异。
为探究党派在科学引用倾向上的差异,我们首先聚焦美国国会委员会产出的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包含报告和委员会会议记录(主要是听证会文字稿和证人陈述),其委员会层面的政治控制属性可精确测量。作为国会核心政策机构,委员会既承担信息收集职能,也是党派争夺议题框架权的重要场域,因而成为研究科学政治化使用的理想样本。我们分别计算了共和党与民主党控制的委员会在政策文件中引用科学的概率。尽管两党引用率均随时间增长,但增长模式随执政党更替呈现显著差异。通过控制年份和委员会固定效应的模型测算,民主党控制的委员会文件引用科学的概率是共和党的1.8倍。这一发现在纳入议院(参/众两院)、文件类型(报告/听证记录)等变量后依然稳健,且在众议院和委员会会议记录中表现最为突出,与委员会/小组委员会层级无关。
为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我们采用委员会层面的政党更替作为固定效应反事实估计量,构建了一个包含80个组别(委员会)和13个周期(国会届期)的面板数据,进行异质性处理效应与处理转换的双重差分分析。研究发现:当委员会控制权由共和党转为民主党后,在其后一届国会任期内,每个委员会平均增加196次科学文献引用。
尽管智库机构独立于政府体系运作,但许多智库与两大主要政党的意识形态立场保持一致,这使我们能够根据意识形态倾向对智库进行分类。这些智库作为扩展政党网络中的关键资源,通过提供“立法补贴”(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信息与支持)、设定议程以及孵化政策备选方案,深度参与党派政治。其工作人员多为政党幕僚和研究人员,常在政府、政党和竞选组织之间流动。本研究聚焦具有明确意识形态倾向的智库,能更有效地回答核心问题,即揭示持有党派或意识形态立场的政策制定者在科学引用行为上的差异。但这一研究设计也排除了持中立立场、模糊立场、跨党派或无意识形态倾向的智库,因此无法对智库整体生态做出推论。
通过含线性时间趋势的逻辑回归模型,我们分别估算了激进与保守智库政策文件引用科学的预测概率。研究发现:激进智库政策文件引用科学的概率达到保守智库的5倍以上,这表明相较于政府机构,意识形态型智库在科学引用倾向上展现出更为极化的党派差异。
此外,这种差异模式在各类研究领域和政策议题中普遍存在:在23个科学领域中的20个领域,以及17个政策议题中的15个议题上,民主党控制的委员会对科学的引用显著多于共和党;而在我们研究的所有23个科学领域和17个政策议题中,激进智库对科学的引用均多于保守智库。
我们观察到的系统性党派差异引出一个关键问题:民主党与共和党政策制定者是否引用相同的科学成果?在采用了多种测量方式后我们发现,总的说来,政策文件对科学文献的引用都表现出极低的跨党派共识度,两党政策制定者始终倾向于引用不同的科学成果。
鉴于美国近年来政治极化加剧的趋势,我们进一步考察了跨党派科学引用率的时序变化。研究发现,两党科学引用的重叠度长期保持稳定,这表明美国政策制定过程中对科学成果的低共识度,是一个长期存在却未被察觉的系统性特征。此外,无论是国会还是智库,这种低重叠现象在所有科学领域和政策议题中均普遍存在。
共和党与民主党政策制定者鲜少引用相同的科学文献,这一现象引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他们是否引用了实质内容相似的论文来支撑其政策主张?为探究这一问题,我们评估了双方所引科学文献在主题上的差异。为探究此问题,我们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对科学文献进行高维空间表征。具体而言,我们使用SPECTER嵌入模型将每篇科学论文转化为768维向量空间中的向量表示,从而量化两党所引科学文献的主题相似度。SPECTER是一种基于海量科学文本及引文训练的Transformer模型。
以众议院能源与商业委员会为例进行分析。如图(不同党派阵营援引的科学议题范畴各有侧重)所示,分别呈现了民主党与共和党主导时期该委员会引用的科学文献聚类分布。尽管存在部分共同关注领域,但两党控制下的文献聚类呈现显著差异。民主党主导时期,委员会更多引用关于能源生产与基础设施,青少年与电子烟,暴力、枪支与心理健康,醉驾,堕胎的科学文献;而共和党控制时期则更关注空气污染,阿片类药物,医疗成本,医疗保险及高中运动伤害等议题。当然,这些差异可能源于两党执政时的不同议程与目标取向。
研究发现,这种系统性差异几乎存在于所有美国国会委员会及意识形态型智库涉及的议题领域中。数据一致表明:不同党派倾向于从差异化的科学主题分布中选取文献。总体而言,我们观测到的巨大党派差异在时间维度、机构类型及政策领域中均呈现普遍性。
这些持续存在的党派差异,可能源于两党政策焦点与优先事项的不同。尽管科学本应作为应对社会关键议题的共同知识基础,但众所周知,不同党派确实持有相异的政策议程。这一矛盾促使我们进行以下思想实验模拟:当两党聚焦相同政策议题时,其科学引用行为是否仍存在差异?
为此,我们采用GloVe词嵌入技术分析政策文件标题,并生成高度相似的成对科学引用政策文档。GloVe是一种通过训练获取词语向量表征的学习算法。研究发现,即使当民主党与共和党政策制定者撰写的政策文件标题几乎完全相同时,其引用科学文献的重叠程度不仅与前述结论一致,且差异程度相近。
为说明这一现象,我们以两份关于最低工资政策的匹配文件为例:一份来自左翼的“城市研究所”,另一份来自右翼的“就业政策研究所”。城市研究所的政策文件引用了多篇探讨最低工资分配效应的论文,而就业政策研究所的文件则几乎只引用关于最低工资上涨对就业和劳动力供给影响的科学研究。尽管这两份文件聚焦同一议题,但在它们引用的62篇论文中,仅有一篇被双方共同引用。当将这些被引论文投射到SPECTER向量空间时,两所智库引用的科学文献几乎完全分离。
我们采用一组高度相似的政策文件配对(如前述最低工资案例),分别由民主党与共和党撰写(称为“异党配对”),进一步检验不同党派处理相同政策议题时是否援引不同的科学依据。通过研究验证,这些跨党派政策文件对所引科学文献的差异性显著高于同党派间的引用情况。本研究沿用前述方法,基于政策文件标题的GloVe词向量相似度构建同党派高度相似文件配对集,即国会中均由民主党(或共和党)撰写的文件,或意识形态智库中均出自左翼(或右翼)机构的文件。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国会委员会文件还是意识形态智库文件,同党派文件间的科学文献引用相似度均显著高于跨党派文件组。我们通过比较被引科学文献的主题分布也得出了相同结论。同时,利用这些匹配样本,我们进一步检验了先前发现的科学引用率存在显著党派差异的现象是否源于两党关注议题的不同。研究证实:即便在控制议题差异后,民主党撰写的政策文件引用科学文献的数量仍持续显著高于共和党。
总体而言,虽然两党关注议题的差异可能部分导致其所引科学文献的不同,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仅凭议题差异并不能完全解释政策文献中科学引用在内容和数量上的党派差异。另一种解释是:政策制定者在相同议题上持有不同立场,因而引用不同的科学依据。然而,双方所引科学文献缺乏重叠性表明,政界人士和意识形态智库并未全面考量特定政策相关的所有科学证据。理想化的循证决策本应综合所有相关论据和证据。但我们的分析显示,美国国会各委员会和意识形态智库似乎并未构建这种全面综合,而是聚焦同一政策的不同影响层面,在处理相同政策议题时引用实质上不同的科学文献集合。因此,观察到的党派差异未必反映其运用科学依据的意愿差异,而更可能体现各方在议题中的不同优先事项、目标或立场。
资料来源 Science
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亚历山大·弗纳斯(Alexander C. Furnas)是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的助理教授;蒂莫西·拉皮拉(Timothy M. LaPira)是美国弗吉尼亚州詹姆斯·麦迪逊大学教授;王大顺是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教授
